• 智慧驾培
    预约培训、先培后付、计时收费、驾培智能车载终端、驾培机器人、考试模拟、理论在线培训、驾校综合管理系统平台
    详情
  • 安全辅助驾驶预警系统
    人脸识别、行为分析、前向防撞、胎温(压)\轴温监测、油箱防盗
    详情
  • 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
    现了设备采购、设备维护、设备使用,报废全生命周期管理
    详情
  • 智慧叉车车载终端
    降低叉车作业时安全事故
    详情

驾培新政给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16年,不仅是驾培行业政策变化最大、市场竞争最惨烈、经营工作最难驾驭的一年,也是互联网对传统驾培行业颠覆之年,驾培机构(以下简称驾校)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实施变革,做到“顺势而为,赢在变革”,已是决定驾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课题。

一、驾培行业的现状分析

1、资本加速流入,导致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利益趋动民间资本无序进入驾培行业,导致行业在提前进入微利时代的同时,更加速了行业内的洗牌进程,不少驾校和新老驾培人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阵痛。

民间资本快速流入,究其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学车热”也随之迅速升温,带动了驾驶员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

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10年,年均汽车销量将保持2000多万辆。根据每增一辆车需增1.8个驾驶员的概率测算,每年要新增3000余万驾驶人。

这样以来,过去一些从事房地产、矿产、钢材业、汽车业的老板,敏锐地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转身投资驾校建设,致使这几年驾校的“投资热”持续升温。

据统计,这两年申办驾校的人数超过规划发展数量的5倍以上,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数量增长更是迅速,仅3年时间,全国驾校培训机构增加近一半,教练员数量也翻倍。这不仅导致了产能的极大过剩,而且导致了行业的竞争加剧,不少驾校已处于经营难以维继的状态。

2、场地达标建设,投资回报难达预期

各驾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技术要求》(GB/T 30341–2013),先后投入成百上千万元新建、扩建、改造教练场地,以实现增加教练车辆指标之目的。

成都市为例,2014年度,教练车数量仅1万余辆,2015年度教练场地建设验收后,全市教学车辆就发展到2万多辆。按成都市每年60万左右的学员计算,平均单车年招收学员量仅20人左右,这样的生源量不仅难以支撑教练员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而且很难实现场地、教学车辆及配套设施设备的投资回报。

在教学场地的投资建设过程中,成都市各驾校为减轻场地投资压力,采取鼓励挂靠分校、教练出资建设教学场地,从招收学员的规费让利给投资人,可因僧多粥少的恶性竞争环境下,各驾校的规费水平已降到了难以支付人力资源成本和办公费,导致这部分挂靠分校和教练难以背负场地投资带来的资金偿还压力,这给社会稳定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3、低价格,导致高投诉

驾校的快速增多,教学车辆的倍数增加,导致教练员为招到学员相互压价,驾校之间也以低于成本的规费标准从教练员手中抢学员,恶性竞争不断地压缩投资及企业本应产生的合理利润空间。

特别是一些新办驾校为尽快收回投资,一批新入行的教练员为尽快收回投资教学车辆成本和自身基本薪酬收入,不惜大幅压价扩大生源,时间一长老牌驾校也顶不住了,只得跟风降价。

就成都市驾培市场而言,2016年度个别驾校不计血本的拚价格、降规费,个别教练已打出了2500元拿驾照的广告,有的驾校不计成本打出了一个学员收200元规费促销。

加之运管部门难以出台有效的监管措施,物价部门难以出台有力的价格监督手段,导致招生价格失控现象愈演愈烈,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被打破。

低价格又导致教练员只能通过降低培训质量和压缩培训学时降低成本,驾校通过缩减员工、减少配套服务降低开支。这样以来,因学员培训质量的“缩水”,给道路交通埋下极大安全隐患,因服务标准的降低导致学员在学车过程中怨声载道。

个别教练员、驾校在低价收到学员后,更是采取行业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明文禁止的加收培训费、提档费、场地费、长途费、服务费等手段实施“二次收费”,个别教练员甚至携款“消失”了,导致相关方面的投诉也居高不下(据说今年学员投诉已创历史新高),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驾培相关新政对行业的影响

1、新政势必加速传统驾培变革步伐

从4月1日起,139号令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小汽车自学直考、自主约考、异地考试办证、放宽残疾人学车考证等已尘埃落定,天津、成都等16个试点市(州)相继开展了小型汽车自学直考。

从试点启动后的情况看,已有一些报考者顺利通过所有科目考试拿到驾照。虽各地方相关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参与自学直考并不踊跃,但随着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群众对政策的进一步了解,自学直考虽不会成为学习驾驶技能的主流,但必将给驾校的经营管理模式带来重大变革。

华东交通大学运输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查伟雄说,汽车驾驶自学直考是未来趋势,世界潮流,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便民措施。业内人士也认为,自学直考是政府方便群众的重大举措,只要有关部门在试点基础上总结创新,通过细化配套措施,降低自学直考的费用,就能被人民群众认可接受。

2、营改增势必对驾校财务管理带来变革

过去,驾培行业的税收一般采取定额或按教育培训行业3%的标准收取,因驾培属传统行业,税务部门也没给予高度关注,企业偷税、漏税、逃税、欠税、抗税、避税和节税等违法行为不同程度存在。

此次营改增政策的出台,驾校属于生活服务业中的教育行业,增值税征收适用税率标准为6%。在我国法制比较健全和征管较为严格的今天,再想偷、漏税和逃税、抗税往往是十分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纳税进行重新筹划,对财务管理架构、记账科目、结算方式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使财务数据及管理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更能确保企业“依法纳税,合理避税”,否则经营者和企业将承担巨大的税务风险。

3、车管网络报名终端势必弱化驾校的渠道功能

互联网对传统驾培行业的颠覆,已经决定了2016年是驾培行业竞争最惨烈、经营最难驾驭的阵痛之年。

成都市从7月1日开始,学员报名、缴费通过车管网络平台终端机就可实现,这一举措虽方便了学员,但也弱化了驾校的管理和渠道功能,以前驾校在学员报名时收取的规费、服务费等费用将意味大打折扣或不复存在,对以挂靠为主的驾校更是意味着失去了资源优势,其生存面临着巨大考验。

三、应对之策略

1、炼好内功是企业生存之本

过去几年的驾培行业是躺着挣钱、高利润的时期,也是质量、服务、乱收费等不良问题投诉率较高的时期,这也是垄断行业的一个通病。

驾校靠垄断赚钱,教练靠徒弟孝敬师傅获利、靠忽悠收费的时代已不复存在,驾校靠过硬的培训质量、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诚信才是生存之道、盈利之本。当然,高质量、优服务、讲诚信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起来的事,这需要投资人及经营管理者下巨大的决心和投入。

就提高培训质量而言,是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教练员能力素质的提高,而且还需教学培训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投入)和整套制度规章的建立健全,而这些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较长时间的厚积薄发。

就高标准服务而言,不是过去认为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过去师傅带徒弟的那种“不打不成才”传授,更不是那种一味低价式的“勾、诓、锯”大忽悠。

90后这样的学车群体,他们不仅有思想、有知识,而且有生活品味和法律意识,如果驾校还没有意识到必须炼好服务这一内功,那就会把本属于你的生源逼到其它的驾校。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小企业做大,就得专心致志为客户服务。就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真心诚意为客户服务。”我们的驾驶培训机构又何尝不是如此。

就诚信而言,近年来,我们不少驾培机构和教练员因利益驱使而有损中华民族讲诚信这一传统美德,管理部门三令五申明文禁止的加收培训费、提档费、场地费、长途费、服务费等“二次收费”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这不仅损害了驾培行业形象,而且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中的诗句,也是诗人对后人的告诫。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誉,市无信不兴,企业无信不昌,这就告诉驾校务必严格执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规章和《中国驾培行业自律公约》,以此培育企业的商业文明;就是要求我们的驾培从业人员务必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模范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相关制度规定(如成都市交委提出的教练员五不准),筑牢培养过硬驾驶人是对学员和社会负责的思想。否则,实践将证明:以前风口上的猪早晚都会摔下来!

2、勇于挑战是生存之道

驾考行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在面对新政时难免会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是强如戴尔、通用汽车这样的传统企业,也有过猝不及防的时候,但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的胆魄去作为。

自学直考、车管网络终端直接报名等新政的实施,阻塞了驾校坐着收钱、躺着挣钱的渠道,驾校靠收规费的经营管理模式将很快成为历史。

就试点之一的成都市场而言,规费收取数额已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2016年以前,驾校原规费标准人均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含学员考试费),但目前驾校人均规费降到了200元至400元之间(学员自交车管考试费),200元左右的规费标准不仅难以支撑驾校的正常运转,而且会严重影响企业依法纳税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驾校如何应对这一剧变呢?就是要改变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从驾校的经营理念及架构上实施变革,对以自营教学车辆为主的驾校,就是要合理调整经营班子、部门的设置及人员配制,对相应的职能责任进行重新梳理,对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完善,严防“新瓶子装老酒”问题发生。

特别是以规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驾校,必须调整挂靠车辆同自有车辆的比例,不能只搞挂靠没自有车辆,否则就会失去多年打造的企业品牌,失去分享培训市场这块大蛋糕,甚至最终会失去一切生存机会。

就成都这样以挂靠为主的驾培市场,不要片面追求大空,而应该从“小而美”上下功夫。首先积极发展自有教练车公司化经营,提高单车的培训水准与利润水平。

其次是要改进服务内容形式,提高服务标准,坚持以学员需要确定各自的服务内容和相应标准,在加大硬、软件配套设施设备的同时,还可建立“学员快线”平台服务中心,第一时间为学员提供咨询、约训、缴费和解难释惑等服务,也可以根据学员需求提供个性化学车服务。

再次是在培训模式上要力改过去众多学员一个车、层次不同“一锅煮”的传统培训,根据学员具体情况制定教案、明确学时、推荐教练、确定强度,使一对一教学成为驾培行业的新常态。

3、“互联网+”是发展的助推器

过去,驾校彼此之间的生源争夺大多是通过学校品牌和教练的关系网来展开,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运用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终端已深入到驾校的方方面面,而且是逐渐成为驾校生源的主要输送渠道。

近两年,不少互联网企业和创客为分享驾培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这块蛋糕,开发出了众多智能手机App应用程序和驾校管理ERP系统,虽被驾培机构接受者甚少,但对驾培行业实现网上报名、网上查询、网上约训约考、驾校日常管理等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有的软件还发挥了强大的招生、预约功能,特别是交通、公安新研发出的网络平台发挥了极大地为民、便民、利民服务功能。

成都市车管所7月份即将推出的网络终端报名,在给学车人群带来众多方便实惠的同时,也将给驾校带来不小的冲击,如何做到顺势而为,是摆在驾培行业的又一重大课题。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驾培行业科技含量低,对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的错误思维定式,加大员工互联网知识普及教育力度的同时,要舍得投入资金使用切合自身实际的运用管理系统和服务学员的平台软件,并有计划地招聘、储备相关技术人才。

与此同时,我们要善用互联网,做好互联网+这篇文章,可以同多种资源合作,提供增值服务(如与汽车媒体、汽车后服务商家的合作),从而拓展企业宣传和招生的渠道。

特别是在车管报名网络终端开通后,网络的宣传及互联网招生平台的合理布局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建立起更加透明化的信息体系,让学员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驾校、教练、车辆、场地,让学员通过网络评价我们的驾校、教练及每次学车过程。